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清明出行“春风暖”,铁轨直通“杏花村”

2025-03-27 17: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春归大地纸鸢舞,清明佳节如约至。截至3月25日,铁路部门已累计发售清明假期车票1613万张,民众踏青祭扫、探亲旅游的出行热情持续升温。

清明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窗口。铁路作为交通“大动脉”,以高效运力与优质服务托举亿万人的团圆路,彰显“流动中国”的生机勃勃。

运力调配科学施策,服务升级润物无声。清明假期客流“短时集中”,对运力调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铁路部门依托大数据预测等技术,为运力调配装上“智慧大脑”,通过“一日一图”、动态调整车次、增开重联列车等措施,实现动态供需匹配。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铁路也在不断迭代“软服务”。各大车站精心制定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安检和秩序维护,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专区候车、“急客通道”及重点旅客贴心服务,更是让万千旅客出行无忧。从顶层调度到服务“末梢”的全链条保障,让熙熙攘攘的候车大厅也能保持“忙而不乱、张弛有度”的出行节奏。

互联互通赋能经济,“流动中国”生机勃发。清明假期热门城市出行图景中,北上广等枢纽城市展现“双向引力”,蓉杭等文旅名城更是迎来客流井喷。这不单是地理意义上的位移,更是经济要素的活力循环。飞驰的高铁让城市群联系更为紧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依托“一小时交通圈”加速融合,城市群协同发展发挥出“乘数效应”。“八纵八横”的铁路网络让中西部枢纽与沿海经济带形成“朝发夕至”的产业循环,在流动中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昔日“区位劣势”正转化为“开放高地”。当万千客流转化作消费脉动,沿线产业也抽出新芽、焕发新生,文旅、餐饮、住宿“全面开花”,“高铁+”经济生态圈渐成气象。在钢铁脉络编织的现代经济版图上,“清明上河图”的现代演绎正徐徐铺展。

铁轨延伸传承文化,出行体验向新而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随着乘客出行需求变化,清明节从传统祭祖、集中返乡逐步发展为包含周边游、短途游在内的多元出行。为此,铁路部门开行“踏青赏花”专列,让旅客在“快旅慢游”中尽享春色。车厢内,游子怀揣故土乡情踏上归途;列车上,旅人邂逅春光闲适从容。这流动的风景里,既有对先人的追思,亦有对春光的礼赞。同时,高铁化身传统文化展示的“移动驿站”,国学研学、书画课堂、非遗展示车厢等特色专列,将传统文化与“高铁游”紧密结合,让旅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流动的车厢里,传统节气与现代生活携手恣歌,文化传承与新奇体验交织融合。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铁轨延伸处,文旅专列在暖意春风中迎送八方来客,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也不再遥远。当复兴号穿行过花海,踏青客与归乡人也将在舒适惬意的旅途中,共同奔赴下一个春天。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余林青 费思童)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