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兴高铁,云贵高原上书写区域发展新范式
近日,新建盘州至兴义高速铁路(以下简称“盘兴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妥乐隧道按期贯通,标志着盘兴高铁全线隧道顺利贯通,为后续工程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曾让“地无三尺平”成为贵州的深刻烙印,如今万千铁路工作者们用13300米的妥乐隧道穿山越岭,在溶蚀构造低中山区域架起现代化交通走廊。这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高铁线路,将贵阳与兴义之间的通行时间压缩至2小时,相当于把两地空间距离缩短了三分之二。时空压缩效应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便利,更是对传统地理概念的彻底改写。
在妥乐隧道施工现场,建设团队运用三维地质建模、超前地质预报等尖端技术,攻克了岩溶发育、突泥涌水等施工难题。技术突围的背后,是中国高铁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写照。当90.66%的桥隧比遇上智能建造技术,曾经被视为天堑的喀斯特峰丛变成了通途,展现出铁路方面工程技术层面在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的决心。
盘兴高铁沿线串联起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经济要素的流动通道。兴义市作为黔西南州首府,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等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但交通制约始终是发展短板。高铁开通后,预计旅游人次将实现30%以上的增长,酒店、餐饮等配套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通过“高铁+旅游”的乘数效应,正在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胜势。
在工业领域,盘州“江南煤都”的产业转型与兴义“中国金州”的矿产资源开发,都将因高铁带来的物流革命而加速。据测算,高铁运输相比公路运输可降低40%的物流成本,对大宗商品运输具有革命性意义。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保田站等枢纽节点的建设,沿线特色农产品的外运通道被打通,六盘水的猕猴桃、兴义的薏仁米等地理标志产品将突破“酒香巷子深”的困境。
盘兴高铁的贯通,使贵州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的完整拼图,本质上是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贵阳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半径,通过高铁网络延伸到全省边界,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1—2小时经济圈”,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为生产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创造了可能。
站在妥乐隧道贯通的历史节点回望,盘兴高铁的每一根钢轨都在述说着发展的辩证法。它用现代工程技术驯服喀斯特地貌的狂野,以时空压缩重塑经济地理版图,借交通网络编织共同富裕梦想。在这幅由轨道绘就的画卷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门打开的物理过程,更是一个地区突破发展桎梏、拥抱现代文明的进化史诗。
(来源:中国网 作者:顾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