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铁路,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之道
当人脸识别闸机与银发族的老花镜相遇,当智能导航系统面对方言问路的老人,铁路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铁路部门在推进智能化的同时,始终将适老化改造作为技术创新的底线思维,这种"科技向善"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范本。
技术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本质是破除"数字霸权"的实践。郑州东站推出的"智能语音导乘机器人",既能用方言交互又可切换至人工协助模式;京沪高铁试点"无感适老服务",通过票务系统与公安数据联动,自动识别老年旅客并触发优先通道。这些创新并非简单叠加传统服务,而是重构技术逻辑——某研发团队负责人坦言:"我们要求所有智能设备必须保留物理按键,触摸屏操作不能超过三步。"这种设计哲学,让技术进步与人性化服务形成共生关系。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服务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铁路12306推出的"亲情账号"功能,允许子女远程为父母代管车票,系统同步推送乘车提醒至家属手机;部分动车组配备的健康监测坐垫,可实时感知老年旅客体征异常。这些"隐形服务"通过物联技术构建起安全网络,既保障隐私又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传递关爱的介质。
在效率至上的交通领域,铁路系统的选择尤为可贵:保留10%的人工窗口每年增加近亿元成本,但维护了老年群体的尊严;开发适老版APP投入的研发经费,换来的是千万老人的从容出行。这种投入产出比的重新定义,恰恰印证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不应局限于经济效益。当飞驰的高铁既能以350公里时速穿梭,又能为拄拐老人多停留30秒,这样的速度才有真正的时代意义。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