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自主创新”铺就重载铁路“强国”路

2025-03-27 09:1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朔黄铁路黄骅港站,一场革命正在重塑中国能源运输的时空格局。调度员轻触屏幕,一列载有5394吨煤炭的列车在智能调车系统精准操控下完成对位作业,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正式投运。这套全球首创的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的诞生,彰显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更为全球重载铁路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自主创新,重构重载铁路作业范式。传统模式下,重载铁路调车作业需要人工编制计划、现场联控、攀爬车辆,不仅效率低下,更面临极高安全风险。基于“云脑”的路港一体化智能调度平台,打通车、港、船数据壁垒,实现从列车调运到装船作业的全链条自动化衔接,让“人脑指挥”升级为“数据驱动”,重塑了路港协同生态;依托5G+北斗技术构建“云控”系统,实现调车机车远程驾驶与自动驾驶,开启了重载铁路无人驾驶新纪元;通过5G+AI技术构建“云防”系统,将传统“攀爬车辆、徒步领车”的作业模式转变为“室内立体监控”,车态检查、入侵检测等安全功能实现全流程覆盖,安全风险降低90%,筑牢了安全智能屏障。如今,这套由“云脑决策、云控执行、云防保障”构成的智能调车系统,摆脱了对“人力极限”的依赖,让“人在干、云在算、网在防”成为现实,也预示着铁路作业将从“人控”全面转向“智控”。

价值重构,实现由“量”的突破到“质”的飞跃。效率与安全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必须统筹兼顾。智能调车通过AI算法预判风险、优化路径,实现了全天候稳定运行。路港一体化调度平台打通了“铁路—港口—海运”的数据链,使煤炭从矿区到电厂全流程可视化,为构建现代能源供应链提供了“数字底座”。系统上线后,综合运输效率提升18%,每列车作业时间压缩5~10分钟;调度人员工作负担减轻80%,彻底告别“计划反复调整、人工频繁联控”的低效循环;智能系统将安全管控从“经验依赖”转向“算法预判”,必将构建起“人机共防”的安全新范式。这种由“单点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跃迁,正是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塑,更是在铁路重载领域,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的生动实践。

战略支撑,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世界铁路技术版图上,“中国高铁”誉满全球。在重载铁路领域智能化突破,是我国西煤东运大通道运输效率提升的微观缩影,更是新质生产力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集中展现。这种“贴着需求做研发”的科技攻关模式,催生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方案”,也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智能调车系统保障能源安全、助推绿色转型。系统集成智能图像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带动国产高端装备制造、5G通信、北斗导航等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应用反哺”的创新闭环,引领产业升级,巩固了我国在世界铁路技术创新中的领跑地位,更为全球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无远弗届。从蒸汽机车到智能系统,中国铁路的每一次跨越都镌刻着自主创新的精神密码。当自主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基因,当科技赋能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中国铁路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永远是最勇敢的探索者、最坚定的践行者、最无私的分享者。

(来源:中国网 文:李红红 侯沛英 图:纪恩泉)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