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钢铁巨龙驰骋丝路 万里驼铃再续华章
汽笛阵阵,机车轰鸣,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疾驰而过,昂扬的声音激荡在辽阔的戈壁,仿佛为千年丝路奏响了新时代的壮丽乐章。
随着中欧班列通行量不断攀升,霍尔果斯口岸早已从往昔的戈壁驿站完成华丽转身,蜕变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黄金枢纽”。3月20日,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中欧班列通行量提前18天突破2000列,日均通行量超23列,较2024年日均22列再攀新高。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实力的彰显,2024年,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中欧(中亚)班列开行量高达8730列,同比增长12.5%,货物过货量达1208.4万吨,同比增长10.9%,均创历史纪录。今年更是势头猛进,仅用79天就突破2000列大关,其高效的运力稳居全国口岸站“第一梯队”。
为提升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中欧班列接发能力,新疆铁路部门大力推进“宽轨15对运输组织方案”落地,并与哈方阿腾科里站进行现场联合办公,面对面商定日班计划,及时解决列车交接、货物换装过程中的问题。还通过实施票据译制前置、平行作业等举措,不断提升作业效率,使宽轨接发列车纪录由日均13对提升至15对,创历史新纪录。数字口岸系统更将中欧班列通关时间从12小时压缩至6-8小时,效率提升近半,尽显中国铁路的硬核实力。这一组组数据展示的不仅是铁路部门不断创新突破的成绩,更是国际物流格局重塑、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
如今,中欧班列87条运行线路纵横交错,通达欧洲25国227座城市、亚洲11国100余座城市,编织出一张覆盖亚欧的庞大物流网。辉煌成就源自多方合力,霍尔果斯海关推行“7×24小时通关”服务,货场深夜依旧灯火通明;中哈双方联合工作组机制破解跨境运输难题,诠释合作共赢理念。随着中欧班列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其已经不再是单纯物理层面的运输载体,更是经济交流的纽带、文明互鉴的使者,向世界展示了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而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这条钢铁丝路正在加速进化,智能化场站管理系统即将上线,数字孪生技术在物流调度中渐趋成熟,自动驾驶货运列车、区块链全程物流追溯、新能源机车等创新技术也必将逐步走进现实,将曾经响彻戈壁的驼铃声,化作智能轨道的铿锵节拍,串联起亚欧共同繁荣的愿景。
当朝阳为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镀上金边,中欧班列的汽笛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在时空交错中共鸣。霍尔果斯必将成为新时代的丝路坐标,以钢铁巨龙拉进世界距离,传递共赢希望,见证丝路辉煌,书写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篇章。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凯倩 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