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流动的长三角”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春意已浓,长三角地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铁路春游运输高峰。2025年的春游运输自3月14日启动以来,预计32天内将发送旅客86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达268.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3%。这一数据背后,不仅折射出长三角地区旺盛的旅游需求,更揭示了铁路网络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从“踏青扫墓”到“快旅慢游”:客流结构变迁驱动铁路服务升级
过去,长三角春游客流以“踏青+扫墓”为主,但近年来逐渐转向“以游为主、扫墓为辅”,叠加体育赛事、演唱会、红色旅游等新兴需求,形成多元化出行格局。例如,2025年首趟赏花专列G7006次从上海出发,满载游客前往无锡鼋头渚、苏州周庄等地,通过“三天两晚”的行程设计,将樱花林、古镇水乡、吴文化体验串联成线,成为“高铁+在地旅游”的典范。此外,银发旅游列车的常态化开行,精准契合老年群体需求。
铁路部门通过动态调整运力,新增29对旅客列车(含28对高铁),并对京沪、沪昆、杭昌等重点线路采取动车组重联、长编组运行等措施,有效应对周末及清明假期的客流高峰。例如,江苏铁路增开14对临客,包括南京至扬州的夜间高铁,服务时间延长至23时后,满足“微度假”游客的弹性需求。
高铁新线赋能:3小时交通圈重塑旅游版图
长三角高铁网络的完善,尤其是池黄、杭温、沪苏湖等新线的开通,将皖南、苏北、浙中等传统非热门地区纳入“3小时旅游圈”,推动春游目的地从沪宁杭、黄山等传统城市向纵深拓展。例如,无锡惠山古镇、湖州南浔、宣城潜山等新兴打卡地,因高铁直达而客流激增;江西婺源、福建厦门等跨省目的地也因高铁便利性成为长三角游客的热门选择。
这一变化不仅缓解了传统景区的承载压力,更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以江苏为例,扬州凭借5对新增列车(包括上海虹桥至扬州的G9246次)成为“烟花三月”的流量中心,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产业链升级;而苏北的盐城、连云港等地依托高铁接入,将生态湿地、海滨资源转化为文旅竞争力。
以“流动的长三角”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长三角铁路春游运输的繁荣,既是基础设施硬实力的体现,也是服务软实力的彰显。未来,随着“轨道上的长三角”进一步织密,铁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更多创新业态——从智慧旅游专列的定制化服务,到“高铁+文旅IP”的跨界联动,乃至区域旅游经济的全域化升级。唯有持续以乘客需求为中心,方能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每一趟春游列车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逸凡 宁文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