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钢铁驼队”,织就内陆开放新丝路

2025-03-21 15:4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汽笛声声,驰骋亚欧。自2011年首列“渝新欧”班列鸣笛启程,十四载风雨兼程,重庆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6万列,货值近6000亿元。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不仅跑出了开放加速度,更铺就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共赢之路。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的中欧班列正在吊装。邓川 摄

破除物流壁垒,构建亚欧新通道。在陆海联动的全球化时代,破解内陆开放桎梏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传统国际海运耗时长、空运成本高,而中欧班列以稳定高效的运输能力填补了市场空白。以“渝新欧”班列为例,将重庆至欧洲运输时间缩短至16天,成本降至空运五分之一。物流成本的降低,让“世界工厂”与“全球市场”实现双向奔赴,不仅重塑了内陆地区的开放格局,更成为撬动亚欧经贸合作的新支点。

钢铁驼队促融合,激发贸易新活力。中欧班列的轰鸣声里,涌动着产业升级的澎湃浪潮。重庆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依托班列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带动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聚发展。2025年首月,重庆铁路出口汽车增长六成,新能源汽车激增五倍,“渝车出海”产业链条深度嵌入全球网络,不仅提升当地就业率,更催生了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重庆不是个例,班列沿线城市借力物流红利,从单一工业品到跨境电商货物、冷链生鲜,“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促产业、以产业兴城市”的良性循环正加速形成。

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丝路书写发展新范式。在钢铁洪流中,绿色基因悄然生长。中欧班列以低碳运输为核心理念,平均碳排放量是海运的1/5、公路运输的1/7、航空运输的1/15。与此同时,铁路部门不断推动班列沿线设施的电气化和新能源车辆的使用。在中欧班列沿线建立绿色中转站,在中转站建设绿色设施,以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等技术……这条“绿色丝路”不仅追求“跑得快”,更致力“跑得绿”,为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驼铃声声越千年,钢铁丝路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欧班列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苍穹下展翅翱翔。如今,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路”正以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供给,推动着技术、资本、人才的全面互联。我们坚信,这条钢铁丝路,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续写更多传奇。

(来源:中国网 作者:唐海天)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