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铁跃动巴渝间 “长龙”展卷绘新篇
当渝厦高铁重庆段启动联调联试的“笛声”穿透云霄,一列银色动车组如游龙般即将穿行于武陵山间,惊起山岚轻舞,唤醒江河欢歌。这不仅是钢铁与山川的对话,更是新时代中国在西南腹地写就的壮丽诗行。
2025年3月13日,渝厦高铁重庆段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黄医生”上线。 黄继吉 摄
这是一把打破地理桎梏的“金钥匙”。武陵山褶皱里沉睡的村庄,酉水河畔搁浅的商机,黔江峡谷徘徊的发展脚步,都将在350公里时速中焕发新生。从前需要辗转两日的渝厦行程,即将浓缩为朝发夕至的诗意抵达。高山深谷化作通途,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山珍搭上出山快车,令鹭岛的浪花与山城的灯火在高铁这条“银色巨龙”中流动相拥。
这是一台激活区域经济的“新引擎”。当高铁轨道穿透喀斯特地貌的岩层,同步贯通的是长江经济带与海峡西岸的产业经络。渝东北脐橙与闽南茶叶将在飞驰的车厢里碰撞出合作的火花,土家织锦与厦门漆线雕将在流动的风景中对话非遗传承。这条跨越8个纬度的大动脉,将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东南沿海开放前沿熔铸成完整拼图。
这是一曲科技自立自强的“交响乐”。北斗导航系统在毫米级精度中校准时代坐标,永磁牵引技术于无声处迸发澎湃动能,智能化调度中枢编织着数字中国的神经网络。从隧道掘进机的“中国芯”到接触网的“智慧眼”,每寸钢轨都镌刻着自主创新的密码。当列车穿越世界首座不同轨距跨线桥,“中国标准”正在重塑全球高铁的话语体系。
这是一幅民族共赴山海的“水墨卷”。龚滩古镇的吊脚楼群与厦门骑楼长廊在车窗中次第舒展,土家摆手舞的韵律与南音古乐的悠扬在站台上交汇融合。高铁不仅缩短了地理的经纬,更在每一次流动中编织着文化融合的纽带。当复兴号载着“红岩精神”穿越东南丘陵,山与海的交响正在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
站在渝厦高铁联调联试的时间节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穿山越水的钢铁巨龙,更是一个民族突破时空界限、重塑发展格局的雄浑气象。这条蜿蜒于中国地形第三阶梯的交通脊梁,正以铿锵轨音应和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在巴山渝水间描绘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
(来源:中国网 作者:梁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