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铁一节“溜娃车厢” 丈量人文深度
“带娃坐高铁,像在车厢里打游击”——这句年轻妈妈的调侃,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出行痛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二孩妈妈黄美媚提出“高铁增设孕婴幼儿友好车厢”的建议,迅速引发热议。这不仅是一个关于车厢改造的议题,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铁路从“速度领跑”向“温度引领”转型的时代命题。
铁路工作人员和小朋友互动交流。王鹏辉 拍
当“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穿越山河,当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人们在享受“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便捷时,也对出行体验提出了更高期待:高铁不仅要有风驰电掣的“硬实力”,更需承载人文关怀的“软温度”。作为全球运营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的铁路网络,中国铁路在完成基础运输功能的同时,正以软硬件升级为突破口,构建起更具人文关怀的出行服务体系,书写着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时代答卷。
人文铁路的“现在进行时”——那些看得见的温暖
翻开国铁集团的“服务清单”,一组数据令人动容:高铁列车和大部分普速列车上都配备无障碍设施,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打造无障碍车厢,覆盖所有时速350公里车型;12306重点旅客预约服务在各平台出行攻略位居前列,服务满意度连续保持在99%以上;伴随客站提档升级改造, “智能母婴候车室”基本成为标配,扫码预约哺乳间、恒温冲奶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广州南站实现母婴室与儿童游乐区联动,日均服务家庭超500组……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小而美”的暖心场景。
“静音车厢”让乘客在旅途中享受安静惬意;“高铁外卖”能让乘客品尝到丰富多样的美食;适老化改造后的12306“爱心版”,让2.5亿老年人购票更加便捷; 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购票服务和学生预约购票专项服务等先后上线,全力保障“一票难求”下客流的“双向奔赴”。这些服务创新,无不彰显着铁路部门对不同群体旅客需求的关注和用心。
然而,痛点依然存在,从熊孩子高铁吵闹到家长包商务座为孩子出行,亲子家庭对高铁的“心理距离”亟待缩短。近几年来,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行,生育配套服务的优化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高铁作为重要的出行方式,服务对象涵盖各个群体,其中孕婴幼儿家庭的出行需求理应得到重视。人大代表黄美媚的提议,正是关注到这一现实需求,致力于为孕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更舒适、便捷、贴心的出行环境。
钢轨上的文明进阶——从“速度奇迹”到“温度标杆”
公众对公共服务精细化、人性化升级的期待持续升温。增设母婴车厢的讨论,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尺度”的丈量。当三孩政策遇上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当“共同富裕”瞄准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节车厢的改造便成了社会文明的“试纸”。
今年春运期间,微博上#高铁溜娃舱来了#引发千万阅读关注,宝爸宝妈们惊喜地发现厦门始发部分长编组列车的餐车摇身一变成了“溜娃舱”,积木玩具、图书绘本等应有尽有,读书问答、高铁课堂等趣味活动也为旅途增添了不少舒适和谐的氛围。
虽然“溜娃车厢”目前仅是动态设置,并未涵盖所有车次,距离黄美媚代表提出的专业孕婴幼儿友好车厢还存在差距。但它的确是一次及其重大的突破尝试,不仅仅是增加一节特殊功能的车厢,更是新时代积极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体现。它向全社会传递出铁路部门关注民生、尊重每一位旅客权益的强烈信号,呼应了共同富裕背景下“人文交通”的时代命题。
铁路服务的升级,始终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铁路正在书写更温暖的答案:驶向“人享其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它的深层意义在于,当每一位旅客的合理需求得到积极回应,当每一趟旅途都充满从容舒适,当每一个起点和终点都洋溢着满意的评价,这些个体叙事汇聚而成的,正是复兴速度最具温度的注脚。衡量交通强国的标尺,不仅是里程数与运行时速,更是对最柔软群体的呵护力度。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