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中老铁路“书写”世界文明沟通新范式

2025-03-20 11:1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一列满载热带水果的列车从老挝万象驶向中国昆明,另一列载着长三角智能家电的列车正跨越山河奔赴中南半岛,中老铁路的钢轨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跨越国界的“双向奔赴”。这条全长1035公里的铁路大动脉,自2021年开通以来,不仅刷新着客货运量的数字,更悄然重构着中国与东南亚的人文地理图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叙事中,它正以独特的“铁路+”模式,书写着区域文明交流的崭新篇章。

一轨通南北,流动中的人文觉醒。中老铁路的钢轨,恰似一条跨越文明的传送带。数据显示,这条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超4860万人次,运送跨境旅客45万余人次,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当昆明至万象的国际列车从每日1对增至常态化运营,当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的列车穿越雨林与古城,铁路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成为文化交融的移动空间。在春运高峰期的磨憨口岸,4.2万跨境游客中既有追寻千年古寨的文化旅者,也有探寻商机的跨境创业者,流动的人群里折射出区域人文生态的深刻变迁。

文旅新丝路,轨道上的文明解码。中老铁路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传统交通基建的经济维度,开创了“铁路+文旅”的融合范式。当列车驶过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与琅勃拉邦的法式洋楼,当千年茶马古道与现代化铁路在时空维度上交叠,这条铁路已然成为移动的文化长廊。2024年新增的跨境文旅专列,将勐腊热带雨林与琅勃拉邦古城串联成12小时生活圈,实现了“朝发夕至”的文旅奇迹。

共生共荣,超越运输的文明意义。中老铁路的深层价值,在于它重构了区域文明交流的底层逻辑。从开通初期10余种货物品类到如今3000余种的跨越,从单纯货物运输到“铁路+园区+产业”的生态进化,这条铁路正在孵化新型文明共生模式。老挝蕉农通过铁路将运输成本降低40%时,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参与全球产业链的身份认同;中国光伏组件助力老挝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时,传递的不仅是清洁能源,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理念。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老铁路的鸣笛声愈发清晰。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者,更是文明基因的转录者,在车轮与轨道的碰撞中,持续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对话新篇章。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回望这段历程,或许会如此评价:一条铁路,重新定义了区域文明的相处之道。

(来源:中国网 作者:郭子铭)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