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铁路网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铁”担当
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国铁集团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标志着中国铁路从“规模领先”迈向“质量引领”的关键跨越。这一目标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畅通经济循环的“硬支撑”,更是推动区域协调、赋能民生福祉的“强引擎”。通过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铁路网络,中国铁路正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为支点,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双重动能。
路网布局优化,以“补短板”打通发展“大动脉”。铁路基建的加速,首要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国铁集团以“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为核心,重点推进出疆入藏、沿边铁路等战略通道建设,并加大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江沿海高铁项目投入。例如,2024年新开通的杭州至义乌至温州高铁,不仅加密了长三角经济圈的路网密度,更通过“联网、补网、强链”工程,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势能。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高铁覆盖97.2%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这意味着中西部偏远地区将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协调发展迈入“高铁速度”。
数智化转型,以“技术迭代”重塑铁路“新质生产力”。现代化铁路体系的核心,在于技术与基建的深度融合。国铁集团将“数智赋能”列为战略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5G等技术在调度指挥、运维监测等场景的落地。以佳讯飞鸿为例,其研发的“飞鸿问道”铁路知识大模型,通过AI实现故障预警与智能决策,将设备故障率降低30%;而“飞鸿视频物联平台”依托多模态感知技术,显著提升了铁路安防与应急响应效率。此外,《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信息通信设备自主替代”目标,2025年数智化领域投资占比持续提升,标志着铁路正从“钢筋水泥”的物理基建,转向“数据算法”的智慧基建。
物流体系升级,以“降本增效”激活经济“毛细血管”。铁路现代化的另一维度,在于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国铁集团通过“专用线进厂矿、进园区”策略,2025年郑州局计划新建6条铁路专用线,减少货物短倒作业,实现“门到门”运输;同时,95306物流金融平台联合10家银行推出“运费贷”“单证融资”等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超170亿元,惠及煤炭、钢铁等重点行业。这一系列举措,使铁路货运量连续8年增长,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量同比增长11%,彰显了铁路在国际物流与国内循环中的“双通道”价值。
国铁集团2025年目标的实现,不仅将巩固中国铁路的全球领先地位,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底座。从路网扩容到技术革新,从物流升级到区域平衡,铁路基建的每一步跨越,都在书写“交通强国”的生动注脚。随着“六个现代化体系”的全面构建,铁路必将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优服务,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钢铁脊梁”。
(来源:中国网 作者: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