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青天之难到全域畅行的时代跨越(图)

2025-03-20 10: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3月,达州市宣汉县中咀前河大桥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如交响乐般奏响巴蜀大地。这座横跨州河的“钢铁长龙”,以挂篮现浇技术攻克险峻地貌,计划6月全线通车,标志着宣汉县“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迈入收官阶段。

蜀道之变,首在格局之变。宣汉曾因重峦叠嶂沦为“地理孤岛”,而今以“拉骨架、通动脉,通循环”为纲领,构建“两环线织内网、井字高速通四方”的立体路网。中咀前河大桥贯通南北经济走廊,S202普清路打通矿产运输“任督二脉”,西渝高铁更将县域纳入“成渝双城2小时圈”,蜀道正从“盆地通道”升级为“国家走廊”。交通重构的背后,是发展逻辑的颠覆。襄渝铁路宣汉站前广场启用当天,绿皮火车与高铁同框的影像刷屏网络:既有“慢火车”延续50年不涨价的温情,又有“绿巨人”动车组拉近时空的锐意。这种“速度与温度并存”的智慧,恰如四川5633次列车载着大凉山学子走出深山,而雅西高速让攀西阳光果蔬48小时抵京。宣汉的实践证明:交通现代化绝非冷硬的钢筋水泥,而是区域协同的血脉经络。

攻坚蜀道,需以科技为刃。中咀前河大桥196米桥墩刺破苍穹,挂篮现浇工艺征服溶洞地质;宣南复线T梁架设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创下巴山筑路新标准。这些“钢铁脊梁”背后,是“一项目一专班”的攻坚机制:清单式推进压缩审批时限60%,8.7亿元资金拼盘中既有国省补助的“及时雨”,又有专项债的“活水源”。更值得称道的是“路衍经济”的创新探索——197个镇村物流点织就“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网络,月亮坪森林康养路通车半年游客激增200%,印证“修一条路、活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裂变效应。蜀道的科技突围,在更高维度呼应国家战略。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以188米索塔改写川藏天险,成自宜高铁龙泉山隧道实现5G智能掘进。科技赋能之下,蜀道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创新中国的生动注脚。

交通建设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个个体触摸时代的温度。樊哙镇村民袁大姐在高铁工地找到月薪5000元的工作,结束了二十年“候鸟式打工”;杏树村千亩杏花因绕行路开通,单日迎客破万人,村支书黄义红感叹:“路通了,心就不堵了!”这些微观叙事,汇成宣汉运输服务业6亿元增加值、1.2万就业岗位的宏观图景,更与四川“四好农村路”建设形成共振——99%建制村通硬化路,乡村物流成本下降35%,昔日的“背篓经济”正升级为“冷链电商”。蜀道之变已超越物理意义。它是屏山丑柑价格翻番的喜悦,是丹巴藏寨游客如织的笑脸,更是秦巴山区从“脱贫路”迈向“共富路”的时代宣言。正如宣汉县委书记杨勇所言:“交通兴,则百业兴;路网畅,则民心畅。”

从李白笔下的“青天难越”到今日的“全域畅行”,蜀道千年之变,映射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宣汉的实践揭示:交通强国梦,既是穿山越岭的钢铁意志,更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坚守;既有科技创新的硬核突破,又有城乡共生的温暖叙事。当西渝高铁的汽笛响彻巴山,当乡村振兴路蜿蜒入画,新时代的蜀道传奇,正书写着“天堑变通途、通途促共富”的壮丽诗篇。

(来源:中国网 作者:黄子仪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