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铁龙飞驰天地宽,经济发展韧性足
今年1至2月,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6.22亿吨,同比增长2%,日均装车17.5万车,同比增长3.5%,为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前两月6.22亿吨的成绩单,不仅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态势,更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密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铁路货运量的持续攀升,既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具象化呈现,更是交通强国战略与产业升级协同共振的必然结果。
运输结构变革的"压舱石"。当铁路集装箱运量同比激增14.6%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输方式的转变,更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在山西大同,一列列重载列车将煤炭运往沿海电厂;在长三角,中欧班列搭载着精密仪器驶向欧亚大陆。这种"重去重回"的运输结构,既满足了传统产业的需求,又为新兴产业开辟了新通道。铁路部门通过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正加速构建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运输格局,使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为实体经济发展卸下"重负"。
区域协调发展的"催化剂"。翻开铁路货运版图,中西部地区运量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兰新铁路上,新疆的棉花、番茄通过冷链专列直达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铁路网中,电子元件与汽车零部件实现"小时达"运输。东联西出的运输网络,既推动了中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促进了东部产业向内陆梯度转移。铁路部门创新推出的"陆港通"模式,将沿海港口功能延伸至内陆腹地,使重庆的笔记本电脑通过铁海联运3天即可抵达欧洲市场,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动脉"。中欧班列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前两月开行量突破1.2万列,这一数据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实施。在郑州国际陆港,"钢铁驼队"搭载着防疫物资与生活必需品往返欧亚;在西安港,跨境电商专列实现"当日达"欧洲。铁路部门通过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国际物流网络,使中国与150多个国家的货物运输时间缩短40%。这种双向开放的物流通道,不仅保障了全球供应链稳定,更推动着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战略转型。
铁龙飞驰天地宽,经济韧性动力足。在这幅流动的中国画卷里,每个集装箱都是经济活力的细胞,每声汽笛都是改革攻坚的号角,每条钢轨都是开放合作的纽带,共同奏响新时代发展的磅礴乐章。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