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从两会视角看中国铁路,迈向交通强国新时代

2025-03-13 16: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加速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强调铁路作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核心支柱,在国家战略支撑、民生出行保障及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至2024年末,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历史性跨越15.9万公里大关,高铁网络更是延伸至4.5万公里,稳居全球榜首,从“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迅速拓展到“公益性慢火车”对民生底线的坚守,中国铁路正以高质量的发展步伐,积极回应时代之问。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客运段的高铁职工们在CR400BF-BS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前合影。陆宇涛 摄


在国内,铁路网络加速优化布局,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铭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表示:“8小时10分钟跨越2400公里的沪港高铁拉“近”了香港与祖国首都的距离,也加快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脚步”。2024年以来,国铁集团主动服务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脱贫地区铁路规划建设,新建便民道路2081.3公里、桥梁167座;持续提升客运产品供给质量,公益性“慢火车”穿梭于21个省份的35个少数民族地区,全年脱贫地区发到旅客2.3亿人,公益性“慢火车”累计运送1072.4万人,年运送沿线民众超2200万人次,直接促进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1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铁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成为国际互联互通的亮丽名片。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巴音克西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联通了中国的制造业基地和欧洲中亚西亚的消费市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截至2024年12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8.5万列,覆盖欧洲25国的217座城市,2024年度开行量达1.8万列,同比增长6%,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

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铁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2024年底,我国自主研发的CR450动车组成功完成时速453公里的运行试验,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5%,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铁路12306系统注册用户突破7.6亿,系统优化极大缓解了务工人员及学生群体的购票难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到:至203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预计将达20万公里,其中高铁7万公里,将进一步推动沿边铁路、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探索“高铁+旅游”新模式,并试点推行“高铁月票制”。同时深化中老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国际合作项目,构建全新的亚欧大陆桥通道,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从雪域高原至热带雨林,从繁华都市到偏远村落,中国铁路以钢轨铺就发展之路,以车轮承载民生之重。2025年两会为铁路发展明确了方向:既要做强“硬联通”的筋骨,更要夯实“软服务”的血肉。当“流动的中国”与“幸福的民生”在铁轨上交响,这便是交通强国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贵仙)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