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让“雷锋精神”的灯塔照亮新时代征途
2025年3月5日是全国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62年来,雷锋早已不再是一个名字,他已成为一种精神、一座丰碑,深深印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奉献社会、成长成才。现如今,从“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上的“云助老”服务,到川藏铁路建设工地的党员突击队;从12306平台的“无障碍出行”专区,到中欧班列沿线的跨国志愿服务。全体铁路人在覆盖5.2万公里铁路线的文明实践中,不仅延续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更在智能时代重构了雷锋精神的价值坐标。让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赋予新时代雷锋故事新的深远内涵。
传承红色基因,钢轨上的精神火炬永不熄灭。在湘赣边界的醴茶铁路线上,“小慢车”7266次列车已延续48年“为人民服务”的承诺。2025年春运期间,这趟列车升级为“雷锋文化车厢”,乘务员身兼农技辅导员、土产代销员、民情收集员三重角色。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全路138个“雷锋服务站”实现智能升级,通过大数据分析旅客需求,精准提供方言服务、医疗急救、母婴关怀等23项特色服务。这种将传统精神内核与现代服务理念相融合的创新,让“螺丝钉精神”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
科技向善,数字时代的温情代码。当5G信号覆盖青藏高原时,那曲站的“天路雷锋班组”用AR眼镜为藏族旅客提供藏汉双语导乘服务。郑州局研发的“雷锋号”智能调度系统,通过AI算法为老弱病残孕旅客自动规划最优出行方案,累计服务超120万人次。更具突破性的是,铁路12306平台开设“学雷锋公益专区”,汇聚2.3万家企业的爱心资源,形成“出行需求—志愿服务—资源匹配”的数字化闭环。这些创新实践证明,技术可以充满温度,算法能够承载善意。
大动脉担当,驶向共同富裕的文明快车。在云贵交界的威舍站,“雷锋扶贫专列”已开行16年,2025年升级为“乡村振兴号”,车厢变身“移动技能课堂”,邀请128名农业专家随车授课。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国铁集团发起“千站万企助农行动”,通过95306货运平台为脱贫地区对接3.6万家采购商,带动农产品销售超85亿元。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中欧班列“雷锋号”国际志愿服务队在沿线国家开展医疗援助、文化交流,让雷锋精神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这些实践印证,新时代学雷锋既要做好“铁轨上的服务”,更要成为“发展引擎的润滑剂”。
六十载岁月流转,雷锋精神在万里铁道线上完成从“绿皮车情怀”到“智能云服务”的华丽嬗变。当铁路职工用数字技术解民忧,用国际视野传大爱,用战略思维助发展时,他们正在回答着“新时代怎样学雷锋”这个根本命题。这恰如奔驰的复兴号,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指向未来的辽阔,在永不停歇的钢轨上,续写着永恒的精神史诗。
(来源:中国网 作者: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