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慢火车慢节奏,却是乡村振兴幸福引擎
在高铁飞驰的时代,一列平均时速仅32公里的绿皮火车,以“慢”的姿态穿梭于鲁中山区,却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这趟编号7053次的公益慢火车,自1974年开行至今已跨越50个春秋,从最初的铁路职工通勤车,到如今成为山东省内唯一的公益性“慢火车”,它不仅承载着山区百姓的日常生计,更架起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引擎”。
服务民生的“幸福车”。7053次列车全程184公里,停靠20个乡村站点,最低票价仅1元,全程不过11.5元。这样的“白菜价”坚持了半个世纪,即便在亏损运营的压力下,也未曾改变。对于鲁中山区的百姓而言,这趟车是进城求学、就医、探亲的“生命线”。列车的服务细节更显温情。早期的车厢取暖靠烧锅炉,热水由乘务员用暖瓶供应,如今已升级为空调列车,配备电茶炉和清洁座套,乘务员主动帮抬行李、搀扶老人,延续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
促进文旅的“宝藏车”。7053次列车途经15个古村落、6个特色小镇,串联起马鞍山抗日遗址、开元溶洞等景点,被驴友称为“宝藏旅游线路”。近年来,列车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吸引大量游客慕名打卡。淄博“火车迷”巩磊用镜头记录下列车十余年的变化:“城市人来钓鱼、登山,山里人进城卖特产,这趟车成了连接城乡的纽带。” 铁路部门还巧妙融合文旅元素:车厢内悬挂沿线风光和非遗文化图片,推出“7053农贸大集”展示特色农产品,甚至计划开发研学线路和文创产品。
助力振兴的“致富车”。7053次列车的“慢”,为山区打开了“快”发展的窗口。沿途村镇抓住机遇,发展农家乐、民宿和生态农业。博山区源泉镇西高村依托猕猴桃产业,每年吸引大量游客采摘,村民收入显著提升;上瓦泉村的草莓种植园因列车带来的客流,成为网红打卡地。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的延伸。列车设立线上销售平台,帮助农户推广高阳酒、花椒等特产,2020年升级空调车厢后,游客量激增,带动7个贫困村脱贫。
7053次列车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从“庄户列车”到“文旅专列”,变的是设施与服务,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在乡村振兴的宏图中,这列“慢火车”证明:发展不必一味求快,守住民生底线、激活地域特色,方能驶向可持续的美好未来。它的故事,不仅是一段铁路传奇,更是一部中国乡村奋斗史的缩影。
(来源:中国网 作者:孙俊雅 于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