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执担当之“笔”绘就春运“幸福画卷”
岁末年初,人在归途,渐浓的年味,拉开了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40天里,预计90亿人次出行,春运为“流动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温暖底色,也承载着每一位中国人对阖家团圆、共赴新春的美好向往。各部门、地区通力合作,执担当为民之“笔”,绘就旅客归乡“幸福画卷”。
运力保障提升,让人民群众“好回家,回好家”。过去,受交通运力限制,“买票难、回家难”成为人民群众返乡一大困扰,“走得了”是旅客的唯一期盼,也是交通运输部门丞待解决的最大难题。春运走过70年,实现了旅客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华丽转身,科技的融入、运力的调配、新举的实施……改变了人们对于“春运出行难”的刻板印象。看铁路,16.2万公里铁路线上,平均每天有1.41万旅客列车提供运力保障;看民航,新颁证民用运输机场5个,航线密集编织发展经纬;看公路,新增通车里程约5万公里,充电桩建成3.31万个,充分满足72亿人次自驾出行需求,海陆空综合立体公共交通日趋成熟。
服务水平提高,让春运之旅“人畅行,路畅通”。春运范围广、时间长、人数多,有“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之称。2025年春运,探亲流、学生流、务工流高位叠加,预计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分别突破5.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北上赏雪,南下取暖”的“反向春运”成为热点名词。各部门积极响应,按下服务“升级键”,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举措,让“流动中国”暖意浓浓。从推出“学生优惠票发售和查验规则”到多家民航调整机票退改签费率;从新改(扩)建高速公路超过8000公里,到各大服务区热水24小时供应,各部门齐发力,共同绘就“流动中国”的温暖图景。
科技含量加大,让流动中国“幸福多、活力足”。多年来,交通运输各部门加大科技研发,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全面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从排队购票到指尖畅行,从人工核验到网络通办,从报销凭证线下打印到电子发票网上开具,12306将“最强大脑”装进手机,实现了一机在手,说走就走;公路实现了路况实时管控以及对充电桩使用状态的动态监测,高质高效提升自驾人群出行效率。用科技编制发展经纬,以创新打通出行脉络,“流动中国”科技范和活力感十足。
漫漫归乡路,尽处是团圆。如今,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有高铁驰骋万里江山,也有飞机编织归乡脉络,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修进山村,书写着“公路修到门口”的民众期盼,“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生动图景就此铺展。未来,一个强劲十足的“流动中国”必将活力澎湃,也将在共赴美好中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网 作者:董延惠 孟姝彤)